(原标题:利润缩水八成,葵花药业何时丰收?)
来源:于见专栏
衣食住行,生老病死,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在围着这八个字。虽然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,可是各种疾病不断涌现,本就一本万利的医药赛道变得更加火爆。
不过近些年随着医改的深入,药企的日子可谓是“冰火两重天”。近期国内知名OTC巨头葵花药业公布了2025半年度业绩预告,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7000万元至8500万元,同比下降82.52%~85.61%。
在医药板块集体回暖的2025年,葵花药业交出的这份成绩单确实令人意外。对于业绩变动,葵花药业给出的解释为受消化渠道库存、毛利率阶段性下降影响。显然在医药变革周期下,葵花药业还没走出风雨。
红利退潮业绩回落
在半年度业绩预告发布的前两天,葵花药业公布了一则高级管理人员辞职公告:陈亮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。在此之前的6月,负责人力资源的马新也刚刚辞去了副总经理一职。如果把时间线拉长,近一年里葵花药业已经有4位副总经理相继离职。
管理层频繁震荡,背后的原因不言而喻:急剧下滑的业绩。2024年葵花药业收入33.77亿元,同比下滑40.76%;归母净利润4.92亿元,同比下降56.03%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是葵花药业2016年以来交出的最差成绩单。
具体来看,自2024下半年开始葵花药业突然变脸。三季度收入4.29亿元,仅是2023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多一点;四季度更是惨淡,净利润罕见地亏损了9479万元。
再看各项业务,中成药和化学药均出现了40%以上的下滑,只有营养保健品微增了2.3%。至于销售区域,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西南、华中、华南全都缩水,仅西北保持了正向增长。
可以说2024年的葵花药业几乎全线溃败。在今年4月举行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,葵花药业提及受气候和消费者自我防护提升因素,公司呼吸用药较2023年出现了大幅下滑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此前的业绩基数较高,所以反差较大。
回过头来看葵花药业近五年的营收表现,2020年34.62亿元,自此之后如同开挂一般。到了2023年收入激增至57亿元,短短三年时间增加了22.38亿元,复合增速高达18.1%。
收入暴涨,盈利能力自然不会差。2023年归母净利润11.19亿元,创下历史新高,和2020年相比几乎翻了一倍 。那么葵花药业突然提速的原因是什么呢?答案在于新冠的爆发以及甲流的横行。
众所周知,疫情三年很多药企赚得盆满钵满,葵花药业的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、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、感冒清热颗粒等退热、止咳、感冒类产品需求激增,销量节节攀升。
2020年葵花药业中成药收入为27.58亿元,化学药规模不到7亿元,2023年这两大业务收入就达到了41.44亿元和13.6亿元。当疫情结束、甲流消退,呼吸用药需求下降,葵花药业的业绩自然回落。
不过接住这笔“意外之财”的葵花药业,同样承受着红利的反噬:消化库存。2023年其库存量9044.9万盒,相比2022年暴增234.37%。去年这一数据下降至8846.3万盒,但去库存效果并不明显。
这就不难理解,为何到了2025年葵花药业利润还在恶化。因为要低价清库存。这场消化之痛,也反映出葵花药业的产业之困和渠道弊病。
大小葵花各有难处
1998年,44岁的关彦斌联合多位股东盘下了濒临破产的五常制药厂。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、重新构建营销体系,把护肝片这一大单品推向市场,葵花药业的大名才响彻全国。
2007年关彦斌提出要以儿童药为战略核心,创立了“小葵花”品牌。并且推出了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、小儿十维颗粒等一系列产品。2009年国内甲流横行,“小葵花”品牌大获成功。
自此之后,葵花药业的产品体系基本成型:“葵花”专注成人用药,覆盖消化、感冒、心脑血管、妇科等多个领域;“小葵花”则聚焦儿童用药,深耕呼吸、补益、健康等细分赛道。
2010年雄心壮志的关彦斌给葵花药业制定了一个高远目标:2018年冲击百亿销售额,成为全国领先药企。2014年成功登陆深交所,然而即使有资本市场的护航,2018年其营收仅为44.72亿元,连50亿的门槛都没摸到。
在2023年财报中,葵花药业重提百亿梦想,力争2028年销售规模突破百亿大关。但是以现在的情况看,不到四年时间营收增加60亿元,简直是“不可能”完成的任务。更何况随着时间的推移,大小葵花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阻力。
葵花成人用药的核心单品主要为护肝片。据米内网数据,2023年国内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肝病中成药销售额迈入百亿规模,葵花护肝片发货金额也首次进入10亿元级别。
目前在肝治疗用药零售市场,葵花护肝片仅次于片仔癀位居第二,在护肝片品类市占率更是超过70%,妥妥占据主导地位。表面看葵花护肝片潜力四射,毕竟当下大众对护肝越来越重视,不过想要再进一步并不容易。
首先如今拥有护肝片生产批文的药企有上百家,葵花药业还没有做到绝对的统治地位;其次护肝市场正在疯狂扩容不假,但中成药赛道还不是个大市场,葵花护肝片销售额从4亿到10亿花了6年时间。
再来看儿药业务,尽管我国出生率在逐年下滑,但随着二胎、三胎政策的红利释放,儿童药品在家庭用药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。况且儿药占整个医药市场份额不足8%,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作为资深儿药玩家,葵花药业在儿童中成药零售市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。只要消化了库存,渡过缓冲期,小葵花还能再次绽放。只是市场环境和政策瞬息万变,儿药赛道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新渠道还需新产品
去年9月,安徽省首次将OTC药品纳入集采目录,其中就包括葵花药业的小儿肺热咳喘颗粒。这一举措也引发了众多投资者的担忧。随后葵花药业对外表示,医院端业务占比不大,目前只是安徽一地政策,整体不会对业绩造成太大影响。
话虽如此,但是此前OTC一直被认为是医改的安全区,如果医改进一步深入,与此同时大批处方药转战院外,以OTC为生的药企无疑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市场压力。
不巧的是,葵花药业是一家以OTC为主导的药企。2024年OTC模式收入28.1亿元,营收占比83.23%。在行业浪潮下,当OTC产品属性由医药商品变为日常消费品,那么渠道方向就要变天了。
此前葵花药业的渠道策略以线下连锁药房为核心,通过一级代理、二级分销、三级终端触达消费者。此种模式层层分明,保证了利益分配合理性,有利于药品的正常流通,但是缺点也很明显,管理成本增加,渠道混乱,对代理商依赖度高。
事实上,葵花药业的确有大客户依赖症。2022—2024年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在50%以上。尤其第一大客户贡献了近三成收入。如果药品畅销,无需担心大客户问题。不过一旦滞销,全靠大客户承压,葵花药业只能干着急。
好在葵花药业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,从去年开始推动渠道扁平化和业务数字化,并且成立了B2B平台“药直达”,还投资1000万元设立葵花大药房,打造线上自营平台。
掌控渠道,将销售权掌握在自己手中,确实能够快速灵活地响应市场,但是想要通过渠道变革实现百亿梦想还不太现实。毕竟光有渠道没有产品也不行。大小葵花只能稳住业绩,突破还是要靠新产品。
其实葵花药业的多元化并不晚,早期通过“买、改、联、研、代”战略不断丰富产品内容,近年来还积极布局大健康赛道。值得注意的是,聚乙二醇3350散、布洛芬混悬液两款新药今年已经获批上市。
在时下大热的创新药领域,葵花药业也有所布局。去年底和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成立了“北大医学-葵花药业集团菌源酶与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”。
不难发现,葵花药业的发展思路已经有了明显变化。一改往日OTC药企重营销轻研发印象,开始走技术路线。只是新药的研发、推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葵花药业能否开辟出一个新战场还有待时间验证。
结 语
消费需求的转变,新式渠道的出现、中药原材料价格上涨,以及医药政策的更替,都让药企们压力倍增。尽管葵花药业现在业绩大幅下滑,但从长远来看,在保肝护肝、儿童用药领域的优势依旧稳固。
至于何时走出低谷,一方面看市场环境,另一方面考验的是管理层的能力。如果逐梦百亿,葵花药业就要另辟蹊径,不仅要对渠道升级、改变营销理念,更需要深厚的科研实力来支撑。
低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