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大家好,分享一例“導引按橋”调理足跟痛。
足跟痛患病过程
足跟痛大约三周时间。起初右脚后跟不舒服,走路感觉脚底发软像踩棉花,使不上劲。接着发展成走路就疼。后来有一天脚跟疼痛难忍像针扎,走路受限,连带小脚趾外侧和脚底板都疼,甚至感觉右腿“变长”了。这时我意识到问题严重了。
足跟痛的病因及中西医治疗
因为自己足跟痛,网上查了很多资料,足跟痛通常与足部结构、运动损伤或慢性劳损有关,常见原因:足底筋膜炎、跟腱炎、跟下脂肪垫炎、全身性疾病如痛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等,以及应力性骨折、神经压迫等等。
在中医理论中,足跟痛主要与肾精亏虚、气血不足、经络瘀阻等密切相关。足跟两侧属肾经和膀胱经所过之处(里侧肾经外侧膀胱经),所以遇到足跟痛多在肾经、膀胱经找穴位解决。有些时候足跟痛还与肝、脾及外邪侵袭、劳损有关。
中西医治疗足跟疼痛的方法很多。中医有内服、外敷、中药煎汤外洗、传统针灸理疗、推拿按摩等。现代医学有消炎镇痛药物、物理疗法、冲击波治疗、注射药物、小针刀微创手术等。想想这些治疗方法都需要多次去医院,挺麻烦。正好我自己学习了導引按蹻,绿色安全何不自己动手调理试一试呢?说做就做,结果大约调理了15天就痊愈了。
用導引按橋调理足跟痛的实操及感悟
一、经络所过主治所及,就近取穴
师父多次提到选穴可以确认病症痛点就近取穴,因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。我仔细查找足跟痛的痛点,确认在近足太阳膀胱经的仆参穴附近,选择由仆参穴入手。仆参穴属足太阳膀胱经,位于足外踝后下方,昆仑穴直下,跟骨外侧赤白肉际,按压有酸胀感处。主要功效为舒筋活血、强健腰膝,常用于调理足跟痛、腰痛及下肢不适。调理仆参穴犹如开闸泄洪,引足跟瘀浊下泻。
第1天泄仆参穴60分钟,導引到约15分钟时双脚足底开始发热,持续大约45分钟,调理结束后活动感觉疼痛减半。第2天换对侧继续泄仆参穴60分钟。第3天补仆参穴60分钟,足后跟疼痛和不适感又缓解许多。
二、依据脉象(身体反应)调整用穴思路
休息两天后观察身体反应并结合脉象换了穴位组合。按照师父说的泄强补弱、泄阳补阴、五行生克,第6天泄补阳陵泉和冲阳,补阴陵泉。其中泄阳陵泉15分钟双腿大腿正面发热,有股暖流不停地向小腿和足后跟两侧及脚底放射,持续约30分钟,双脚足趾发胀发麻,排气。泄冲阳穴和泄阳陵泉的感觉类似,补阴陵泉感觉不明显(没感觉不等于没效果)。调理结束后近1小时5个脚趾开始排寒气。第7、8天同样泄补了这组穴位,右足内踝上方3、4寸的地方抽搐疼痛。第9-11天依脉象另选一组穴位调理,泄太冲、侠溪、补复溜各调理30分钟,调理结束后感觉两脚走路平稳有力。为巩固疗效第12-14天补内关、公孙、太溪,现在右足跟痛痊愈了。
先体察后实战,不在理论和概念上打转转,正所谓“百战归来再读书”,书才有可能真正读懂。
师父讲过中医理论的整体观、大局观。人体经络如同河道,气血如同水流,河道不通水流自然会停滞,经络不通,气血就会瘀滞。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,一处不通百病丛生,正如一条河流被堵,上游会发生洪涝,下游会出现干旱。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,在不同的人身上症状会有所差别。调理时不可孤立看待局部症状,应全局审视能量平衡补其不足、疏其淤堵方能恢复整体和谐。
图片
導引按蹻的核心价值:指下乾坤小,气通天地宽,導引按蹻以一指静守启动人体大药,用脉诊为尺度量阴阳失衡,借五行生克重构内外平衡。其优势不在“速效霸道”,而在唤醒生命本有的疗愈智慧--这正是《道德经》“道法自然”在医道中的终极体现。
大恩不言谢,惟愿师道长青!
郑重提醒:在導引按蹻技法中,孕妇不要进行導引;脾经穴位的使用有特殊的禁忌,女性经期禁用脾经上穴位;女性经期禁用合谷穴;青春期前的男孩女孩不可以使用任脉穴位;導引按蹻饭后操作问题,遵循以下原则:饭后半个小时才可以进行導引按蹻操作;饭后一个小时内不可以泄胃经穴位,饭后两个小时内不可以补中脘(会催吐)。其他穴位饭后半个小时才可以導引。没有系统学习導引按蹻者,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操作。我们一定要理清泄补方向,不清楚導引按蹻操作禁忌及穴位泄补方向者,请勿盲目使用。因人体质各不相同,效果因人而异。 本公众号文章皆为知识及经验分享,如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低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