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俄之间的汽车合作一直挺顺利的,谁料到俄罗斯会突然对咱们几家主要的卡车品牌来个大动作,直接禁止进口,卡住了咱们的脖子。原本市场份额还占着四分之一多,现在物流链子全都得打个哆嗦。
俄禁中国卡车销售
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与计量局在2025年7月30日发布公告,明确禁止东风DFH4180、福田BJ4189、解放CA4250和CA4180、汕德卡ZZHS等12款中国卡车的进口和销售。原因是这些车型的刹车效果不好,噪音超标,还配备的紧急呼救装置不合格,直接威胁到司机和行人安全。公告公布后,俄方要求已售出的车辆全部召回,相关企业必须安排整改和重新检测。工贸部部长阿里汉诺夫表示,这些车辆存在严重缺陷,不能继续上路。
俄乌冲突之后,欧美日韩的汽车厂商纷纷退出市场,中国品牌趁机崛起,2023年的市场份额超过50%,到2024年更是涨到58.3%,而本土品牌的份额则减少了33.3%。不过,上半年俄国汽车的整体销量还是下降了29%,中国品牌的份额也出现了微跌,降到55.8%。重型卡车市场情况更糟,销量锐减60%,仅剩下大约2万台,中国品牌在销量上也明显领跌。消费者的反映也挺多,尤其在远东西伯利亚的极低温环境下,车辆的保温效果和发动机耐寒能力还存在差距。
中国企业也挺积极的,应对措施包括驻俄团队加强沟通,改进车辆设计,比如优化刹车系统和噪音控制。数据显示,中国卡车性价比挺高,这也帮俄罗斯的物流行业稳住了局面。俄罗斯方面也表达了欢迎投资建厂的意愿,从卖车转变为制造车,这个思路挺贴合实际,合作的空间挺大的。
政策调整护本土业
最近,俄罗斯对汽车进口政策频频收紧,从2024年10月开始,回收税将上涨70%到85%,而且每年还会再增加10%到20%,一直到2030年。这税直接打击进口车,尤其是动力强劲的车型,费率越高,预计增加收入40到60亿卢布不等。到2024年4月,中亚转运车就得缴纳关税、增值税和消费税,这一下把吉尔吉斯斯坦进口的税率,从3月接近30%一下子降到了4月不到2%。这些调调实际上堵死了黑市渠道,提高了门槛,也推动外资向本地产业转移。
上半年中国对俄汽车出口减少了59%,到17.1万辆,俄罗斯曾经是第一大买家,现在排第三了。1到2月期间,出口也下降了16%,只有7.14万辆。到了8月,双边贸易总共下滑了8.1%,出口更是锐减16.4%。因为俄罗斯经济状况不佳,需求变得疲软,加上中国的汽车认证标准变得更严格,出口门槛越来越高。此外,俄美关系逐渐缓和,国际品牌开始传出回归的消息,比如大众和丰田都在洽谈重启在俄的工厂,让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。
这政策虽然让中国车企压力变得挺大,但也促使他们不得不升级提高了不少。俄罗斯卡车市场垮了53%,中国品牌为了竞争拼得很狠,可本土企业扛不住这场激烈的价格战。禁令主要针对汕德卡等企业,虽然通过了欧盟认证,但被指出存在隐患,市场的销冠变成了鸡肋。中俄合作原本是双赢的局面,中国车帮俄罗斯顶住了西方制裁带来的压力,但现在形势一变,调整也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
中企多元化谋长远
面对俄罗斯市场的变动,中国车企迅速转向中东、南美、东南亚市场。电动车在热带气候条件下表现稳定,底盘防水设计也很适应沙地和雨林的复杂环境。迪拜展厅接到的订单挺多,阿布扎比的经销商签单也很火。南美港口堆满集装箱,圣保罗的组装厂一刻不停地忙碌着。东南亚的河内线车流如潮,泰国市场上的车型卖得特别火。不再只押宝一个国家,而是多渠道分散风险,这招儿挺灵的。
技术升级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儿。哈尔滨那边的低温室里,测试保温材料,调整油路来抗寒;上海用风洞控噪,确保噪音达标;襄阳则在校准刹车传感器,济南优化呼救电路。这一套套的,都是扎扎实实的硬功夫。俄罗斯图拉那个合资厂,地基平整,预计2026年正式投产,共享供应链来降成本,真是个好策略。销售方面也在变,强调本土生产,避开那些坑坑洼洼的税费。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品牌在俄本土销量占出口的48%,到2024年涨到84%,上半年就出38万辆车,差不多是之前的两倍了,出口势头相当猛。
中俄之间的汽车贸易这些年的变动,提醒咱们国际市场上的变数还真不少。有时候,连伙伴国家也不是铁板一块,复杂多变得很。俄罗斯的汽车产业保护政策正常运行,不影响整体大势,但中国的车企们得认真审视自己的战略,积极调整应对措施。再好的关系也不能掉以轻心,生意上的事情,眼睛得亮亮的,别掉陷阱里去。
低息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